神學家的宗教交談(輔大宗教系碩博合開)
注意:旁聽視同選修(旁聽者須繳交1000元保證金,全學期缺席不超過三次者全數發還,充公的金額以本班名義捐本系清寒學生獎助基金)
授課老師:黃懷秋
授課年度:102學年度上學期
上課時間:每星期三9:10-12:00
上課方式:講授、閱讀、報告
課程目標:
本次研讀的神學家以大衛‧特雷西(David Tracy)為主。課程涵蓋宗教交談的四大模式,特雷西的主要神學介紹,特別針對他兩本有關交談學的論著,細細閱讀。特雷西的交談包括一般的交談(作為交談的詮釋學)與宗教間的交談,前者主要見諸《詮釋學、宗教、希望》,後者則是《與他者對話》。課程的最後還嘗試理解當代宗教交談的發展,討論它的可能性與不可能性。
日期 |
課程內容 |
閱讀書目 |
九18 |
Orientation: 課程講解、分配工作 |
|
九25 |
宗教交談的模式:置換、成全 |
尼特,《宗教交談的模式》,第一、二部 |
十2 |
宗教交談的模式:互益、接受 |
尼特,《宗教交談的模式》,第三、四部 |
十9 |
(授課)特雷西神學:一《秩序的神聖憤怒》簡介 |
參考:黃懷秋,<試論宗教經驗的神聖性與日常性> |
十16 |
(授課)特雷西神學:二《類比想像》簡介 |
參考:黄懷秋,<信仰與理性的關聯:特雷西系統神學的公共性> |
十23 |
在多元含混的世界中如何對話? |
《詮釋學、宗教、希望》一、二 |
十30 |
中斷對話的各種因素 |
同上書,三、四 |
十一6 |
然而宗教還是有希望的! |
同上書,五 |
十一13 |
宗教的修辭和對話的關係 |
《與他者對話》,一、二 |
十一20 |
基督宗教與原古宗教和與佛教的對話 |
同上書,三、四 |
十一27 |
神秘傳統與先知傳統的對話 |
同上書,五 |
十二4 |
西方詮釋學與宗教間對話(Western Hermeneutics and Interrigious Dialogue) |
Intrreligious Hermeneutics, 1-43 |
十二11 |
是吸納還是慷慨(Absorption or Hospitality) |
同上書,61-88 |
十二18 |
理解另一種跨宗教的詮釋學(A Call for an alternative Understanding of Interreligious Hermeneutics) |
同上書,89-115 |
十二25 |
放假(好高興喔!) |
|
一1 |
放假(好高興喔!) |
|
一8 |
信仰間對話的應許與危險(The Promise and Peril of Interfaith Hermeneutics) |
同上書,184-202 |
一15 |
口頭報告,真的要放假啦! |
|
教科書(必備)
保羅‧尼特《宗教對話模式》,(北京:中國人民大學,2004)。
大衛‧特雷西,《詮釋學、宗教、希望:多元性與含混性》,(香港: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,1995)。
大衛‧特雷西,《與他者對話:宗教之間的對話》,(香港: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,2009)。
Catherine Cornille & Christopher Conway, Interreligious Hermeneutics (Eugene: Cascade Books, 2010), pp. 1-43; 61-88; 89-115; 184-202.
參考讀物(同學可自由影印)
黃懷秋,<試論宗教經驗的神聖性與日常性>,《道風:基督教文化評論》,36 (2012),頁191-213。
黃懷秋,<信仰與理性的關聯:特雷西系統神學的公共性>,《2013.5.17輔大信德年研討會論文集》,頁。
黃懷秋,<特雷西的宗教交談理論>,《輔仁宗教研究》26(2013),頁121-155。
其他參考書目(詳見上述論文,請自由下載)
評鑑方式:
課堂參與(出席,課前準備,報告,參與討論):50%
報告每次二人為主,第一位負責內容的剖析(不是複述內容。你可以分析全章的綱領:這一章提及些什麽重點?再針對一些「關鍵概念」予以說明。負責的同學試圖回答這個問題:作者到底意圖講些什麼?),第二位負責對閱讀的內容提出疑問或異議(你同意作者所說的內容嗎?你能夠提出什麼異議嗎?)。第三節全班參與討論。為保證人人都參與討論,即使不作口頭報告的同學,都必須閱讀每次的指定教材。熱烈發言、參與討論是評分關鍵。
期末考(報告,自選一個題目,撰寫8000-10000字論文):50%